2年时间,作为2个孩子的宝妈,我是如何完美转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?

2019-09-10
  一米导语:

  《与米对话》栏目专门访谈接触心理学后,自我和他人关系都得到了改善的人儿;想把学习感悟分享给大家的可爱学员;以及针对热点事件做出专业分析的心理咨询师、专家等。

  (ps:热烈欢迎各位老学员推荐童鞋或是自荐分享哦!你有故事,小编有酒,等着你哟~)

  今天,是我们的第四个分享嘉宾——陆凤秀心理咨询师。

  一米的第一届精英咨询师培养计划自2018年3月开课以来,已经开展了9个多月,目前已经进入了个案实习督导/讲师培训实习阶段。为了让更多新老学员看到我们学员的学习进展与收获,特采访了部分优秀学员。

  陆凤秀 一米心理 第一届精英咨询师培养计划优秀学员;“童享幸福”项目咨询师。

  孩子:育有双胞胎儿子睿睿和智智, 19年2月就要满6岁啦!

  职业发展:HR工作5年后,辞职全职带娃,孩子三岁半时开始自学心理学,五岁时正式接受一米心理面授课程,六岁时开始接公益咨询。现参与一米心理与番禺区妇联合作的“童享幸福”项目,为特殊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。

  今天,她将于我们分享——作为2个孩子的宝妈,她是如何完美转行,成为心理咨询师的!

  Q1“当初选择转行到心理咨询,是有什么触动了你吗?”

  我是师范专业毕业的,有学习过基础心理学,一直以来对教育比较重视与喜欢,只是毕业后并没从事学生的教育工作。而是从事人力资源工作,主要进行公司员工培训,商业技能类。

  后来,辞职在家生孩子、带孩子,跟孩子一起会焦虑,越来越感觉到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孩子非常重要。跟孩子在一起时,发现有些情绪自己不想要却又控制不了,然后会影响到孩子。所以想改善自己的状态,学习以一种彼此都舒适的状态更好地与孩子相处,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。对孩子的教育我也很重视,但现在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。所以我开始学习心理学。

  Q2 你是怎么开始学习的呢?

  最开始主要是看育儿知识类的书,也去家庭教育、家长课堂去学习,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。但是这些效果都很短暂,可以缓解当下的一些情绪,但不久就会复发。比如与孩子相处时出现些小问题,又会焦虑起来。没有从根本上认清焦虑的问题,所以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。

  我正式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学习是17年开始。当时是开始规划系统学习心理学,从事心理行业。

  想着先考证入门,刚好有朋友介绍一米心理考证培训,所以我就来了一米!刚好搭上了考证的末班车——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取消前的最后一次考试,11月考,过了。

  考完后,又迷茫了,怎么落地,怎么实践,我该怎么去开始下一段征程?

  刚好一米推出了第一届 精英咨询师培养计划,就是解救我们这些拿了证不知该怎么办的入门者。记得当时听了推介沙龙后,马上就报名,也是前几名报的吧!

  当时自己选择了心理咨询这个方向,目标非常明确,动力很足。与学校的应付性、目标不强的学习很不一样,这个是未来的人生规划,所以投入进来更加专注、不会动摇、没有干扰。关键是喜欢,也就更容易更快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。喜欢——学习——喜欢——学习,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。

  我想真的就是如果你真诚想要做某一件事时,全宇宙都会来帮你忙!

  也就是在这两年的系统学习中,我更加了解了自己,不会再把自己莫名的情绪带给孩子,也更加了解了孩子,渐渐地与孩子建立了亲密的亲子关系,舒适得让人眷恋。

  Q3 陆老师,作为两个小孩的宝妈,孩子都那么小,据我了解,这时候的妈妈照顾孩子往往都是一个头两个大,你怎么抽得出时间来学习呢?

  都是边带孩子边学习的,孩子去幼儿园时,我就在家自己学,确保学习时间的同时也会确保对孩子的陪伴时间。周末的时候,多是老公陪伴孩子。

  在这里,我特别想说:家人的支持很重要!在这里,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老公,谢谢他这些年来的支持与配合!

  他一直以来都非常支持我,无论我学什么,他都会支持。而且他特别配合我,如果我要上课,他会主动抽空来陪伴孩子。所以,我才可以学得这么安心!

  他是做人力资源咨询顾问的,也一直都觉得心理很重要。在陪伴孩子的这几年,他也知道,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,最重要的是,我感兴趣的话,他都支持我。

陆老师,作为两个小孩的宝妈,孩子都那么小,据我了解,这时候的妈妈照顾孩子往往都是一个头两个大,你怎么抽得出时间来学习呢?


  Q4 正式参加心理学面授课程后,你有感觉到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吗?

  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:与孩子的相处。

  以前我跟老公都是知识型的家长,注重孩子的教养,有时管得较多也会约束孩子。现在,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与民主,让孩子去做他自己。不会常用我们的想法去说教,给了他们更多的做自己的空间。

 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: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化!

  学习心理学之前,跟周围父母有比较,受别人的影响,想着抓紧时间给孩子报各种班,各种紧张与焦虑,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别人的孩子学那么多,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去学。

  现在已经很淡定了,当其他家长谈论孩子要写多少字要会多少算数啊等等,我不再受影响,因为我了解孩子现在是玩乐的阶段,还没到那个学习的阶段,没必要给他安排太多,就顺着他成长的脚步走就好了。

  摆脱了这些焦虑困扰,天好像一下都蓝了。

  Q5 当你周围的人知道你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行业时,会否有很多人向你求助呢?你会觉得困扰吗?

  有的呢,小区里有些孩子跟我们孩子差不多大,我们妈妈也就比较熟了,只是以前我们聊的话题基本能都是基于孩子的一些浅聊。后来,他们知道我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后,会跟我聊一些情绪困扰、小孩的问题、家庭关系等等。

  我觉得挺好的,不会有什么困扰。以前只是孩子间的聊天,现在跟我分享更多内心的事情,希望我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,给她一些帮助,而我也愿意跟她们聊,像朋友那样,只是我的分析会比朋友专业些,她也愿意接受,对她也会有所帮助,那这样我就开心了。

  Q6 那这样的聊天,你会运用咨询技巧吗?

  不会刻意用,我是觉得这些知识技巧是在咨询室用的,我跟她还是朋友的状态,可能语言方式换了,但是出发点还是有那种目的性的,希望可以启发她,只是不是专业上面的咨询。

  我会更加注重她内在的感受和情绪,让她关注自己的想法、感受,当然,处理的方法,也可以给一些常用方法,怎样可以缓解家庭矛盾。

  当然,我不可能帮助所有的,而且也不适合做他们的咨询师。如果仅是她当下的情绪困扰,可以帮忙缓解,但如果是一些比较严重的症状,那就要他们去寻找专业的咨询师了,有时我会推荐业内一些咨询师,他们认可的话也会去找。

那这样的聊天,你会运用咨询技巧吗?


  Q7 还记得你的第一个个案吗?

  当然记得哦,印象特别深!大概是九月份接的第一个公益个案,毕竟是第一次,有紧张有焦虑,很想帮助来访者。

  亲子关系较差,孩子沉迷于手机,基本没什么沟通,沟通就有冲突。而且当时孩子不愿意来,只想待在家,最后也因为孩子不肯来中断了。

  后来做督导时,老师判断可能咨询朝向是家庭关系,不仅仅是孩子,整个家庭可能都需要咨询。

  当时,涉及到攻击行为,会想到危机干预,所以有压力也有焦虑。个案结束后,会思考好与不足的地方,注意缓和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。后来接第二个个案时,知道自己想帮助来访者的那种急切心理,但也清楚需要时间。

  Q8 后来一米心理推出“童享幸福”计划时,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你去接特殊儿童的公益个案。

  我在“童享幸福”计划,共接了三个个案,两个自闭症儿童,一个智力障碍儿童。11月开始做咨询,到现在已经第6次了。

  为什么接呢?

  我对孩子是没有区别对待的,在我看来,孩子都是一样的,如果他们需要心理支持,只要可以,我会尽我所能去提供。

  其实就算他是个特殊儿童,你作为心理咨询师,也要把它当做一个正常孩子来对待,他也算他自己正常状态下的正常个体。所以,我没有区别对待。

  至于特殊儿童的孩子,怎么在咨询中运用相关技巧,更好的理解它,我需要去补一些知识,这是我需要去努力的,这也正好可以完善自己的一些知识体系。

  另外,当我们接到个案时,非常希望有老师督导,这样我们可以成长得更快做得更好。“童享幸福”项目里,就是带领欧文亚隆团体的樊荣老师给我们做督导。

  项目进行一个多月时,我们进行了一次为时3小时的督导,我的收获特别大!特别好特别渴望下一次的督导!

  樊荣老师从人本主义出发来督导,跟精英计划的督导老师曹老师的精神分析方向不同,这次从另一个方向来体验督导,这种感觉呀,真是非常非常不一样!而且项目人少,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参与,进行个案分析及自我成长的体验。

后来一米心理推出“童享幸福”计划时,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你去接特殊儿童的公益个案


  Q9 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,正常儿童的咨询与特殊儿童的咨询具体有些什么区别呢?

  主要区别有2个。

  一是来访者的区别,一般来访者可以正常沟通,可以通过语言、表现知道情绪状态;自闭症的孩子,没有办法用语言顺畅地沟通交流,很多时候,他们都在自己的状态里,你只能通过他的一些行为、面部表情,慢慢地去感受他体验他,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他拉近距离。特殊孩子的咨询,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挑战:怎么读懂他、怎么感受他、怎么与他更好地建立关系……

  第二个是:我们做咨询,对他的帮助有多大?是我们一直以来都会关心的问题!我们有查过资料,对于自闭症的孩子,可能很难一下子改变他,让他变为正常的孩子,我们的目标设定也需要更加准确地对待,比如我们的目的可能是:怎么从内在去缓解孩子的情绪?因为自闭症的孩子,他本身会面临很多压力,包括家长的压力、训练的压力,无形中他们都能感受到。我们希望在这些咨询当中,可以帮助孩子缓解这些压力情绪。

  Q10 这个计划也开展了一个多两个月,咨询都进展了6次,孩子们有没出现一些变化让你欣喜的?

  其实,三个孩子都有了一些变化。

  自闭症的孩子,开始时关系没有建立起来,一开始不愿意进咨询室,也不愿意玩沙盘,需要我引导,被动地接受去玩;现在他主动玩,也会自己选择,会把沙具送给我邀请我一起玩。甚至会主动跟我分享他开心的事。

  一开始觉得他们很难搞,没有规则感,类似叛逆,现在跟你的关系连结上后,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。这种关系给你很不一样的感觉。

  其中,有一个孩子最近一次的咨询,给我两个很大的突破惊喜。

  之前小孩基本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很专注地在玩自己的东西,没有理我。最近这次,我跟他咿呀说话时,他竟然对着我笑了,这真的是一个惊喜。

  第二个是:自闭症儿童一般都会回声反应,就是你说啥他会完全重复你的话。以前咨询结束,我跟他说“xx再见”,他会重复我的话“xx再见”。这次,我对他说“xx再见”,他没有重复“xx再见”,而是直接摆手说“再见”。虽然没有说“老师再见”,但是至少没有回声反应!

  这都是无意间的小惊喜吧!

  自闭症的孩子 无法期待一下子会说话 表现得多好或者一下子出现很大的改变,在慢慢的咨询过程中,发现他给你带来的小惊喜,那就是很好的动力了!

  这是一个为期6个月的项目,共24次,每个月4次。现在是一个探索阶段,很多地方,很少用心理咨询给自闭症孩子做咨询的。希望我们的探索会有一个新发现。

  说回当初为什么会接这些公益个案,也是一个朋友给我的感触太大了,她家孩子检测出严重的自闭症,不会跟妈妈说话。后来她辞职了,带着孩子到处看医生做训练,三年花了三十几万,孩子变化也不大,全家人身心俱疲。

  其实,我能感受到父母的无奈与无助,自闭症的家人其实更需要支持和帮助!

这个计划也开展了一个多两个月,咨询都进展了6次,孩子们有没出现一些变化让你欣喜的?


  Q11 目前为止,你也接受了两年的系统学习,也开始步入心理咨询行业了,那将来的学习与工作,你又做了怎样的规划呢?

  第一是不断的实践,踏踏实实地做咨询,在个案中不断提高咨询技能、素养等;第二是做个心理讲师,重点发展家庭教育的讲课,这个不是目前的重心。

  Q12 对后来者的学习,你有什么建议吗?

  有一句话分享“在学习中觉察,在觉察中体验,在体验中成长”,这是我自己一路来的体验总结。

  精神分析是精英培养计划的第一门课,刚开始时,虽然觉得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,但是我半信半疑,甚至是排斥,后来觉察发现,为什么我无法接受这种知识、理念,那是我的阻抗,我不愿意先觉察自己了解自己。

  后来我在日后的学习体验中不断反省,现在觉得精分越来越有趣了,往往会发现原来真的就是这样子哦。先了解学习,然后学以致用用在自己身上,体验过后会觉得真的好有趣。

  当时我们是学完精神分析再学认知行为疗法。学完精分的当下,我感觉我还是挺排斥精分的;等学完认知的时候,我发现:认知怎么那么好玩啊?!符合人一般的思维模式,容易掌握并整合成自己的知识体系,所以我想把认知放在精分前面,我会不会不那么排斥了呢。

  而且精分的曹老师与认知的杨老师授课风格很不同,杨老师的课很有逻辑性与框架性的,容易接受;而曹老师多是实战经验的分享,就像自由联想的状态,你要进入她的状态里,才能摸准她在说什么。曹老师的精分好在哪呢?!就是每次课后都有模拟演练,那个特别好!而且曹老师原则性很高,涉及到更深的东西,她会保护来访者。

  很快一个小时就过去了,非常感谢陆凤秀老师的分享。带娃学习两不误,最终实现完美转身!这与陆老师的努力与坚持密不可分,当然也与方向的确立、道路的选择也有重要关系。


一米心理 24人精英咨询师培养计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