催眠是催眠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性互动过程,其目的是使来访者产生一种特殊的“催眠”状态。
催眠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,对于改变信念与行为模式有特殊的功效。
在催眠状态下,很多积极的想法、价值观念等会被高效率地吸收并且导入人大脑深处,进而给人带来积极的转变。
而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一些问题如抑郁、焦虑、叛逆厌学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,用催眠疗法进行干预,能够有效缓解病症。
很多人会好奇,催眠治疗师在对儿童的具体情况应用中,是怎么催眠的呢?
艾瑞克森在此过程中采用了许多诱导原则和策略:
1.通过完全接纳儿童的支配反应模式来吸引其注意 2.通过挑战和“极限游戏”引导其行为(如通过强烈鼓吹其对立面,来引出来访者的反应) 3用超载技术弱化支配反应模式(反复跺脚) 4利用超载来固定注意并形成僵硬反应(站立和盯桌上的时钟) 5通过抑制希望的反应(坐下休息),来构建反应潜能 6.通过以能保全来访者面子(走出房间)来活反应的方式,充分利用反应潜能 7.治疗重构(通过要求控制的出现,以及接下来将其和发展出来的安静、僵直凝神的治疗反应联结起来,以获得治疗控制) 8.在治疗上巩固变化(向男孩保证“就足够了”,以及的体验将被保守秘密)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亲子关系中的催眠疗法,欢迎报名儿童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第三讲:
主讲人:林丰展老师